網購沖擊環境整治 北京各種“一條街”退出歷史舞臺
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,北京一些街道的商鋪開始“紮堆”,陸續形成瞭專門經營同一類商品的“一條街”。其中比較知名的有阜成門內的“獎杯獎牌一條街”、南新華街和新街口的“樂器一條街”、西四北大街的“電子配件一條街”、西四南大街的“婚紗攝影一條街”、鼓樓東大街的“電玩動漫一條街”。
與簋街的餐館、動物園的服裝不同,這些“一條街”相對小眾而專業,專註於某一特定門類的商品。“紮堆”給一條街上的商鋪帶來瞭繁榮,隻要購買這一類商品,顧客就會想到這一條街。
隨著城市的發展,這些曾經輝煌的“一條街”正在逐漸消失。有的是被網購沖擊,有的因為行業沒落,也有的因為城市的綜合整治。完成歷史使命後,“一條街”開始退出歷史舞臺。目前,仍有一些店主還在堅守。記者采訪瞭其中四位,他們經歷過輝煌,也感受著輝煌過後的淡定與自得。
獎杯一條街
“精明的溫州老板,也不靈瞭”
老王坐在店裡,電腦QQ裡彈出供應商的消息,那是在敲定產品細節。偶爾有顧客進店詢價,老王會笑瞇瞇地接待,聊得投緣就會遞上一支煙,再多給點優惠。
這樣的日子,他已經過瞭11年。2006年,在阜內大街的路北側,還年輕的老王開瞭自己的小店,專營獎杯獎牌。那時的老王不知道,自己即將趕上阜內獎杯獎牌一條街最輝煌的時刻。
2008年前後,這條街上曾經同時有六七十傢經營獎杯獎牌的小店,數量是2017年8月的兩倍以上。那時候要想訂做獎杯、獎牌或錦旗,隻要在北京,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這條街。
錦旗屬於零售,大多數病人送醫生、失主送警察;利潤最大的是單位訂制的獎杯獎牌。“很多老同志看重這個,退休以後是一輩子的榮耀,”老王記得,那時候的單位舉辦知識競賽、運動會,評選先進,都會來這條街。
街上的小店多,每傢店的經營種類卻差別不大,競爭主要在價格上。價格的秘密,就在於供應商的工廠。老王的合作工廠分佈在溫州、廣州和北京郊區,價格高的就在廣州做,價格低的就在溫州做。
老王就是溫州人,這條街上的小店老板也基本都是溫州人,因為溫州工廠的價格最低。以前也有北京人或者其他省份的人在這裡開店,但都競爭不過精明的溫州老板們,紛紛退卻。
可網購興起後,溫州老板的生意經也不靈瞭。網購的價格透明,也不用挨傢詢問,這條街的生意衰落瞭。可老王看不上網購,他覺得那裡頭做的東西不地道,也覺得做不成客戶想要的樣子。“客戶收貨,不滿意,還要來店裡返工。要是在我這訂做的,我就免費給改。要是網上買的,我就多收他幾十塊錢。”
樂器一條街
“以前,哪都不如我們”
掛在磚墻上的區級非遺招牌,是老孫一輩子的榮耀。老孫的店裡,掛滿瞭京胡,每一把都是他手工制作,蒙著蟒皮、蛇皮。看著哪一把,都像是看著自己的孩子。
同在南新華街經營樂器,可老孫不太看得上那些賣西洋樂器的,比如吉他。“工廠機器做的,能跟我這兩隻手做的比嗎?”
老孫不算是這條街上的“老人兒”,可他的京胡店也開瞭13年,“自打南新華街拓寬,店就在這兒瞭。”這條街上的很多樂器店,都是在那個時候開張的。每個店老台灣商標查詢板,也都算個業餘演奏傢。一邊賣琴、一邊教課,那是這條街最輝煌的時候。
同樣在網購大潮下,樂器一條街受到的影響要小得多。每個來買樂器的顧客,都要親自試試,再聽店老板拉上彈上一段。京胡更是這樣,老孫會帶著顧客一把一把地挑,挑到最適合那個人的那一把。或者說,要碰到那一把,因為每一把都是獨特的。
小店經營得不錯,可他沒想過把店開到外地去。“是京胡台灣商標註冊啊,隻在北京有,也隻能在北京。”也有日本的京劇愛好者來買,請他去日本開店,他挺猶豫的。
今年整治“開墻打洞”開始後,樂器店的店門幾乎都被封上,隻留下窗戶,顧客隻能從胡同裡繞進去。一些違建房被拆掉,一些在居住用途的平房裡經營的小店被關停。
老孫的店沒怎麼受影響,這間房的性質是經營用房,他也有營業執照,隻是臨街門被改成瞭旁門。生意也沒少,“來的都是老主顧,國傢京劇院、北京京劇院的,隻是進店來的遊客少瞭。”
可眼看著整條街轉型,他還是有點心理落差。“要說以前,新街口、鼓樓都有樂器一條街,可都不如我們南新華街啊。”
電玩一條街
“我們販賣的,是快樂”
1996年出生的小王,把自己稱作最後一代“高玩”(電子遊戲高級玩傢),他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打電玩。能和他一起交流的,都是1975年至1990年出生的人,那是電子遊戲的黃金一代。對瞭,他們不把手機遊戲算在其中。
小王給老板看店,這是鼓樓東大街上的一傢電子遊戲商店。這是他的第二份工作。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,在一傢公司,沒一個月就不幹瞭。“我不喜歡。”
辭職後,小王來鼓樓逛電玩店,隨後一句“要能在這兒幹,就好瞭”,他就被老板留下瞭。能把愛好和工作結合在一起,他不在乎“看店小夥計”的工資多少。他管老板叫“哥”,他們都是“高玩”,這條街上的電玩店老板都是“高玩”。
可這條街上的電玩店,隻剩下不到十傢瞭。興盛的時候,大約是2008年至2012年,那時候沒有這麼多的烤魚店、奶茶店、服裝店,這都是後來電玩店改的。
不是因為網購而沒落,也不是因為環境整治,隻是因為打電子遊戲的黃金一代老瞭。出生於1975年至1990年的那代人,年過三十,結婚生子,有些人就離開瞭電玩。留下來的,就把電玩當成情結,把電玩店當成據點。
進店來的,沒有遊客,都是圈內人。也有人買完遊戲就走,可更多的人要跟店老板、跟其他玩傢交流幾句,甚至打上幾盤。店老板開瞭網購,但仍願意留下實體店,給玩傢們留下一個據點。販賣的不是光盤而是快樂,小王心滿意足。
“留下來的,都是真喜歡的。”以前也有南方商人來開店,純粹是為瞭賺錢。後來不賺錢瞭,商人就走瞭,剩下的都是玩傢。
電子一條街
“一筆生意,就一塊錢”
西四北大街的寶萊特電子市場裡,老曹的櫃臺不太起眼。中午十二點多,他拿著手機,看著兒子上臺演出的視頻。正開心的時候,生意就來瞭。這是一位老主顧,在旁邊開一傢電器修理鋪,他要買電阻。
老曹拿起放大鏡,接過壞電阻,分辨出規格型號,從貨架上找瞭新的出來。“就是這種,”老主顧很滿意,“要四個吧,”每一個隻有小拇指指甲蓋大小,一共售價一塊錢。
這樣的價格,已經維持瞭好多年,老曹沒想過漲價。即使不漲價,生意也是慘淡的。大半天的時間,老曹隻能賣出去幾十塊錢的東西。與十幾年前相比,算是天壤之別。
2000年後最初的那幾年,西四北大街的電子市場很火。尤其在路西側,幾乎每一傢臨街小店都是經營電子元器件或是相關修理生意的。至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西四北大街台中商標申請查詢就已經有瞭不少經營電子元件的店鋪。
北京的電子愛好者都會來這裡淘換零件,外地店鋪也來進貨。老曹說,那是因為以前的傢電質量不好,總愛壞,街面上的電器修理鋪就多,也就都來買零件。後來傢電的質量變好,傢電維修的生意就不如以前瞭。
網購興起後,更是沖擊瞭這條街的生意。客戶開始直接從網上買。“找起來方便,不用挨傢去問,價格也低。”從那時開始,最主要的客源變成瞭電子愛好者和附近的一些修理鋪。
今年4月,從西四路口到平安大街路口的西四北大街上,還有超過100傢電子元件小店。但經過近幾個月的環境整治,已經有超過一半的店鋪關閉瞭。很多店主已經轉行,因為不賺錢,也因為疏解整治後這裡的店少瞭,沒有“紮堆”的熱鬧瞭。老曹還在堅持,他舍不得這幹瞭半輩子的生意,也想不出自己還能幹點什麼比這個更合心意。本報記者
李嘉瑞 文並攝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